目前分類:育兒好文轉貼 (2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在YouTube網站上,只要打入iPad baby或是iPhone baby關鍵字,你會發現全球有許多爸媽,已大膽地把這些「大人的玩具」納入育兒生活中。比如:用iPad持續播放圖像,放在嬰兒床上給初生嬰兒作視力刺激。然而,全球專家仍在持續追蹤研究這波觸控螢幕平台,對幼兒發展與學習等各面向的長期影響,在尚未有具體成果的當下,信誼學前教育雜誌特別邀請小兒眼科醫師、兒童發展專家和媒體專家,針對螢幕育兒提出提醒。 

當心視功能的發展與近視問題 

三軍總醫院小兒眼科與皓明眼科的陳柏良醫師表示,嬰兒在4~6個月時是產生立體感的時機,必須從抓握練習中發展出3D視知覺、小肌肉運用與感覺統合能力,透過與實體的反覆互動,孩子了解了要使多少力才不會捏碎物品,舉多高才能抓住物件。如果孩子只在2D螢幕上互動,雖然可輕易地把物件在面板上移動,但對其他發展可能造成影響。 

此外,孩子需要感官刺激,但必須是適度的,也不能長期使用。像智慧型手機除了有電磁波的問題,由於華人先天在基因上就比白人更容易近視,而且從臨床上來看,要用眼時符合「字太小、看太近、看太久、光線太暗」這任一條件,就容易近視。因此,陳柏良醫師建議不要讓嬰幼兒太早使用這類介面,才能避開對視力的影響。 

避開螢幕遊戲當獎勵的反效果 

很多爸媽會因為孩子喜歡玩手機或平板電腦遊戲,便投其所好,把這類遊戲當作給孩子的獎勵。特別是出門在外時,爸媽很容易為了趕時間或是省事,而把媒體遊戲當作交換條件,比如:如果孩子把飯吃完,就讓孩子玩一場Game。 

針對這類父母,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老師特別提出警告,因為獎勵品通常是對孩子的身心有益而無害的,但過度使用這類可攜式的電子類遊戲其實有其負面影響。爸媽這樣的行為,等於讓孩子誤以為玩這類Game是「非常值得讚賞的正面行為」,這樣一來只會突顯玩電子遊戲的特殊性,讓孩子一有機會更想「黏」著螢幕。 

小心電子保母剝奪人際互動 

當你家孩子一哭鬧或喊無聊時,你常會將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遞給他們嗎?陳富美老師提醒爸媽,如果讓孩子一上車或者一到餐廳,就習慣跟爸媽伸手要「電子保母」把玩,眼睛直盯著螢幕的孩子,可能會因此剝奪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,與人溝通的意願和能力會愈來愈弱,這對於正在發展人際能力的小小孩,等於開了倒車。 

陳富美老師認為,螢幕玩具偶爾出現是能夠接受的,但絕對不能濫用,也不能變成打發幼兒的零碎時間唯一的選項。此外,如果讓孩子在用餐時同時可玩螢幕玩具,孩子不僅無法專心吃飯,一旦養成了孩子邊玩邊吃的習慣,「親子拉距戰」將會每天上演。 

當心過度刺激引起專注力問題 

螢幕本身是中性的平台,但放在這個平台上與孩子互動的內容與互動的時間,卻會決定產生正向或負向的結果。當免費的卡通和五花八門的遊戲可下載到手機和平板電腦上,很多爸媽在忙碌或長程旅行的車上,會讓孩子一部影片接著一部看,一個遊戲接著一個玩。 

華盛頓大學兒童健康中心主任與小兒科醫生Dr. Christakis從長期追蹤的研究數據中,發現3歲前的孩子,平均每看1小時電視,7歲時無法專心的可能性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了約10%,如果一天看2個小時電視則高出了20%。他指出,坊間有些標榜為嬰幼兒製作的內容,會透過快速變動的影像以吸引嬰幼兒,但這種刺激,其實是不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。若嬰幼兒常接觸過度刺激,生活中的真實刺激就無法引起寶寶的注意。因此,他建議2歲前,最好不要讓幼兒接觸不適宜的螢幕內容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孩子在玩積木時會將不同顏色積木放成一堆、或是收拾玩具時會喃喃的說著:『小熊和洋娃娃要收在一起、車車要放這邊才對』,這時,表示你的孩子已經開始具有「分類」的能力囉! 

「分類」是孩子認知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,分類能力包括了辨識物體、找出各個物體的相似、相異點,還有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與規則。孩子的分類能力,不需要特別訓練,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自然而然的提升孩子的分類概念。 

利用玩具學分類 

一開始,孩子大都是利用相同的形狀或顏色來作為分類的依據。在兩歲時,孩子就已經能夠分辨出物體的大小、形狀及顏色(紅、黃、綠三種顏色)的差異,還喜歡進行簡單的配對遊戲,這時爸媽可以選擇形狀鑲嵌箱、形狀配對玩具,讓孩子在遊戲中探索形狀、大小等特性,還可以利用家中的撲克牌,將不同花色的牌隨意放在桌上,跟孩子玩顏色或是形狀分類的遊戲,例如:跟孩子說,我們來看看誰和誰是同一國的?可以用顏色來分類(紅色和紅色的一國)、也可以用形狀來分類(這些都是方塊,所以它們是一國的)。 

參與家事學分類 

除了遊戲之外,家庭的收納工作也是教導孩子各種分類概念最自然的方式。例如:在廚房裡可以跟孩子說明餐具要依照不同的功能或形狀來擺放,例如筷子和湯匙、叉子可以收在一起、把圓的盤子疊起來、碗都放在一起等等;或是在衣服晾乾後和孩子一起摺疊衣物,要依照不同家庭成員、以及衣服的類別分開收拾,包括媽媽的衣服放在一疊、襪子收在籃子裡、冬天和夏天的衣服要分開放等等。 

利用圖畫書和孩子有興趣的主題學分類 

除了簡單的分類之外,爸媽還可以利用說故事或共讀的機會,讓幼兒在有趣的故事情境當中學習各種不同向度的分類概念。例如,爸媽可以在介紹故事內的名稱時加入簡單的階層類別說明:「小狗、小貓、馬都會吃東西、跑來跑去,他們都是『動物』;或是針對孩子特別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分類的討論,例如若孩子喜歡恐龍,所以當書本上出現一隻新的恐龍時,和孩子一起討論牠和以前看過的哪一隻恐龍比較像,除了請他主動說出原因之外,也可以提供孩子新的分類觀點(例如:孩子如果說因為牠們兩個顏色一樣時,可以問孩子那牠們是不是都會飛、或是都吃草等)。 

生活中養成分類好習慣 

分類這項能力除了有助於兒童學習世界的規律性、提昇他們理解事物的經驗之外,透過分類的方式還能夠提昇學習和記憶的效率,所以爸媽可以試著在日常生活當中,培養孩子主動將事物分類的好習慣。例如:和孩子在戶外散步或者遊玩時,共同蒐集各種葉子、小石頭、貝殼等,和孩子一起觀察它們不同的特徵,並討論可以怎麼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別;或是爸媽也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個和孩子高度相當的櫃子,並且和孩子討論該如何把玩具分門別類,然後一起製作玩具的照片或圖片貼在櫥櫃上作為標示,這樣除了提供孩子日常生活當中隨時練習主動分類機會之外,還可以養成自己收拾玩具的好習慣呢!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小孩常常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,翻臉就像翻書一般,所以,許多爸媽都會覺得孩子很沒有耐性,,完全不考慮要求是否合理,或是否可以馬上做到。當我們柔聲安撫發揮不了作用時,爸媽的脾氣可能就要爆發出來了…. 

「耐性」需要心智發展的配合 

幾乎每個小小孩都有沒耐性的行為,其實「耐心」對小小孩來說真的是一件難事。主要是因為耐性是需要有多項心智能力發展的成熟配合,其中最重要的兩項,就是時間觀念與對因果關係的認知成熟,此外,還要有情緒控制的能力,例如:延遲慾望滿足及容忍挫折能力也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。換句話說,當孩子出現缺乏耐性的行為,並非無理取鬧,而是他還沒有發展出成熟的心智能力。 

五個方法幫助孩子培養耐性 

雖然心智能力與情緒控制都需要等待孩子的能力成長,但是,孩子的耐性還是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來逐漸養成的,請記得,當孩子沒有耐性時,父母千萬不要隨之起舞,一定要「以不變應萬變」的精神來面對: 

1、耐心處理孩子沒有耐性的行為 
當孩子表現得沒有耐性時,爸媽必須更有耐心地去解釋、處理。像是:孩子想疊高積木卻總是失敗,就大發脾氣、故意把積木亂摔一地,此時爸媽必須告訴孩子要珍惜玩具、不該亂丟,接著可以陪著他一起試試看,並適時提醒他怎麼堆疊才不會倒的訣竅,之後再放手讓他自己試試看。當孩子能在過程中克服困難、感受樂趣,他自然就會表現得越來越有耐心。 

2、幫助孩子控制情緒、轉移注意力 
當不得不等待時,想想還沒有發展出相當挫折容忍力的孩子,心裡會多麼不好受。這時,除了在言語上對他表示完全的理解外,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幫他轉移注意力。比方說,孩子因為遊樂場某項遊樂設施排隊的人太多、等了太久而鬧情緒時,可以對他說:「我知道你很想玩,可是前面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樣想玩啊!所以大家都要乖乖排隊。」、「來!我們來算算有幾個小朋友在排隊?」、「待會你還想玩什麼啊?」 …… 

3、讚美孩子有耐性的行為 
當孩子表現出有耐性的行為時,爸媽別忘了大大地鼓勵讚美一番,例如:「你好棒喔!媽媽剛剛在忙的時候,你都有乖乖的玩玩具,現在媽媽已經忙完了,我們可以出門玩囉!」孩子因為有耐心而被稱讚,並且得到了想要的結果,就會加強他想要再表現得耐心。 

4、堅持該有的行為規範 
如果爸媽每次都因為怕麻煩,而妥協孩子沒耐心的行為,孩子非但學不會有耐性,還會知道只要自己堅持胡鬧就可以達到目的。所以,像是「把飯吃完才可以看電視」、「把玩具收好才能出去玩」等行為規範,爸媽必須要清楚傳達絕不妥協的立場,並且確實做到。 

5、爸媽是最重要的好榜樣 
當然爸媽自己表現得有耐心,對孩子會有很大的示範效果。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爸媽說一件事,即使是芝麻小事,也要耐心聽完;或孩子在做一件事,即使做得很慢,也要耐心等他做完。反之,如果爸媽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急驚風個性,孩子自然也很難學會有耐性。 

只要爸媽耐心地陪伴孩子一起成長,相信過了一些時日,就會看到孩子越來越有耐性的表現了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人都誤以為,拼圖是大孩子的玩具。事實上,玩拼圖,兩歲絕對是最好的起點。一般說來,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完成10片之內、圖案簡易的大塊拼圖,所以,孩子現在兩歲三個月大,一定有能力可以玩拼圖了。

不過,玩拼圖是極富挑戰性的遊戲,不但需要手、眼、腦並用,還要有一定的專注力與耐心,更要去學習找出拼圖線索的技巧。所以,要讓孩子喜歡玩拼圖,為孩子選則合宜的拼圖是第一要件,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玩拼圖的技巧,則是讓孩子願意接受拼圖挑戰的重要關鍵。 

如何為孩子挑選拼圖? 

選擇孩子喜歡且熟悉的圖案,可以增加玩拼圖的吸引力與動機;且,拼圖難度應能符合孩子的能力,建議每片拼圖的切割形狀最好都不一樣,具有明顯的外型特徵及清楚的拼接線索,如此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拼接技巧與策略。更重要的是,爸媽應依據孩子的能力,挑選片數適當且大小適中的單片拼圖,再逐漸增加難度,便能引起孩子想要挑戰新拼圖的欲望。以下整理出挑選拼圖的要點,提供爸媽參考: 

● 選擇孩子熟悉的圖案,可以增加吸引力。 
● 根據孩子年齡以及現有能力,挑選適當的片數以及單片拼圖的大小。 
● 切割後的每一片拼圖,應該有不同於其他片拼圖的明顯特徵以及清楚的拼接線索。 
● 切割拼圖的軋型設計,最好每一個都不相同,才不會誤導孩子拼錯。 

怎麼陪孩子玩拼圖? 

拼圖,有許多不同的造型,原則上,剛上手的孩子可以從鑲嵌式的有鈕拼圖開始玩起,引導孩子將有鈕拼圖放入適當的位置;再來,可以嘗試一張對應一張的接接排和兩片拼圖;之後再根據孩子的能力,慢慢增加拼圖的片數。 

玩拼圖時,你應該先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,每個孩子會歸納出適合自己的拼接策略;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時,我們再逐步提供一些訣竅,如:父母先行將大致拼圖完成,再將最後一片拼圖讓孩子自己完成,或是教孩子用「旋轉」的技巧將圖片旋轉至正確的角度,這些父母從旁協助的小技巧都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。 

若是孩子若對拼圖沒了興趣、或容易感到挫折時,大人不僅不要責備,我們的陪伴反而是格外重要。爸媽可以和孩子輪流拼,一邊拼、一邊說明為什麼要這樣拼,例如:「這裡是邊,可以先放上去」、「這裡有一樣的花紋,可以和這塊放在一起」等等。 

建議爸媽先有技巧的引導孩子觀察、學習拼接的方法與策略,等到孩子對拼圖較熟練之後,還可以和孩子比賽誰拼得快,讓孩子贏個幾次,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、也更有自信,進而願意挑戰難度更高的拼圖,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更喜歡玩拼圖了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時間,雖然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,不過,兩歲孩子已經有基礎的時間概念了,這時父母如果能夠瞭解孩子時間概念的發展,不但能協助孩子建立時間感,更可以幫助和孩子溝通、處理日常生活的安排。 

孩子的時間概念發展 

兩歲孩子主要是活在「現在」,他已經了解「今天」、「現在」等字眼,對於「等一下」、「馬上」、「立刻」也能接受;此時,孩子也開始有「過去」的概念,知道腦海裡記憶的事件都是曾經發生過的事,只不過還不會使用代表過去的時間名詞。 

到了兩歲半,孩子才會有更完整的次序觀念,他懂得「吃完飯後、再玩玩具」的意思。大多數孩子都能認識並使用敘述不同時間的詞彙,而且漸漸知道關於「過去」的時間名詞,不過他還無法區分剛剛過去的事件和過去很久的事件。

大約到了三歲,孩子就能分辨白天黑夜,日常用語也會出現「昨天」或「明天」等時間名詞,只不過他可能將上星期和上個月都說成昨天。直到五歲左右,才會明確建立時間概念,知道睡了一覺醒來就是過了一天,懂得一星期有七天,而當月曆出現不同顏色,就是不用上學可以整天玩的假日。 

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感的五個方法 

寶寶現在的的年齡雖然只有兩歲,我們可以利用下列方法來幫助小小孩瞭解抽象的時間概念、建立時間感。重要的引導策略是:一定要從具體事物著手,以下五個方法提供爸媽參考: 

1、及早建立規律的作息 
協助孩子建立時間感,作息規律是最為相當重要的。透過規律的作息,可以及早讓孩子瞭解什麼是一天、什麼是昨日、什麼是未來。比方洗完澡準備睡覺,就表示一天結束,睡了長長的一覺醒來、窗外亮了就是隔天早上。 

2、多用發生順序來表示時間 
多用「『現在』我們先吃飯,吃完『再』去公園玩」的說法,來跟孩子說明現在以及接下來要做的事,這比說「十五分鐘後去公園玩」來得有效且容易理解。 

3、多講正確的時間用語 
爸媽可以多講些時間用語以加深孩子的時間觀念。例如:告訴他「『今天』要去外婆家,我們『現在』準備出發囉!」,而非只是「我們準備要去外婆家囉!」。 

4、多用具體事例來描述時間 
晚上準備睡覺時,除了跟孩子說「時間到了,『現在』要睡覺了」,同時還要停止他的遊戲或活動,帶著他上床睡覺,如此實際的動作可以讓他更明瞭時間所代表的意義。 

5、多利用月曆記錄事件 
孩子已經漸漸瞭解過去、未來的不同,也喜歡模仿大人看月曆。因此,當孩子兩歲以後,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月曆上記錄重要的日子,讓孩子知道正確發生時間是昨天、前天,還是上禮拜,逐漸建立並理解時間概念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訓練大小便—男寶寶篇
如果妳發現,鄰居的女寶寶已經會自己在小便桶大小便,妳的同年齡男寶寶卻還是怎麼樣也不肯,一定是越教越生氣也越擔心吧! 

別慌別慌!這是很自然的過程。一般正常的寶寶,學習自己大小便、不用尿布的年齡,本就從十八到二十四個月大不等,甚至有些孩子的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,到三、四歲都還會拒絕、焦慮、好說歹說就是不願意。 

大多數的男孩都比較晚 
專家研究指出,這和訓練寶寶大小便的「訓練師」通常是媽媽和保母阿姨有關。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,大部分的行為習慣,都必須靠觀察模仿而學得。如果此時他身邊的主要照顧者都是女性成人,便很難說服他自己坐在馬桶上大小便。 

當然,家中還是有爸爸或是其他兄長可以作為寶寶的訓練及模仿對象,如果妳還是覺得男寶寶學習站著小便比較困難,這可能和寶寶的生理發育有直接關係。因為就一位小嬰孩肢體發育的過程來看,都是先學坐,才能學會控制自己腿部肌肉站直或行走,這需要靠較多的平衡協調與肌肉控制的能力。因此,學會坐著大小便對寶寶而言,是容易上手的也較為愉快,等到他真的手腳能夠控制自如,讓自己用最適當舒服的姿勢站著尿尿,也才不會有過多挫折感。 

「亂尿」也無妨! 
一開始,即使是男寶寶,建議你還是先讓他坐在自己的便桶上,自由、沒有時間限制地解決大小便。只要你家的小小男孩知道,大小便都是在這個馬桶洞中,他會有一段時間開始喜歡玩「站著尿尿,而且亂尿」的遊戲。這無可厚非。因為寶寶本就好奇心最旺盛,他也會享受自己有一項新能力的感覺,不過需要爸媽多一點耐心清理就是。等到孩子漸漸習慣而且比較能夠專心,便可以引導他練習「射準一點」。最好能夠讓男寶寶有男性的模仿對象指導,偶爾可以玩些遊戲,例如在馬桶中放一個小東西或做一個小記號,然後對準它射進去…等等遊戲。在玩中學,通常是很有效率的方法唷! 

訓練大小便—女寶寶篇 
恭喜妳,因為,教女寶寶自己大小便比訓練男寶寶輕鬆多了! 

訓練寶寶大小便,男生女生會遇到的問題有些不同。雖然訓練女寶寶或許會比男寶寶容易;但是當男寶寶學不會站著尿尿時,卻會遇見自己的小女孩硬是要學爸爸、哥哥「站著尿」! 

她一直學哥哥—站著尿尿! 
孩子的觀察敏銳度、以及他們的模仿和嘗試精神,是超乎我們想像的。因此,當她看見爸爸、哥哥都是站著尿尿,甚至在幼兒園或是保母家,看見其他男生小朋友也是站著尿尿,她一定會充滿好奇,也想要自己試試。別阻止她吧!就讓孩子自己發現站著尿尿是怎麼一回事! 

當然,這需要媽媽的耐心了。幾次下來,小妹妹就會自己發現,站著尿尿會把自己弄得很狼狽,此時,妳可以適時的告訴她,媽媽都是坐著的,這樣既不會弄髒自己的衣褲和腳,而且坐著其實更加輕鬆愉快呢。 

記得告訴她,便便完,衛生紙要從前面往後面擦唷! 
訓練女寶寶確實比男寶寶容易。不過,請您一定記得告訴孩子上完廁所,用衛生紙擦屁屁的時候,一定要從前面向後擦。因為肛門有許多細菌源,往前擦容易使敏感的陰道和尿道受到感染,非小心不可。膀胱感染,大多數人在一般情形下並不多見,卻常常發生在女孩訓練大小便的時間過程中。如果妳的女孩突然顯得頻尿、或是並不想上廁所但褲子卻經常濕濕的,甚至大小便時會刺痛、腹痛,就要趕緊聯絡她的醫師看診囉。 

別穿太過複雜的褲子 
許多爸媽喜歡將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,但對想上廁所的寶寶來說,實在有些困難複雜。因為一開始練習或是玩遊戲時,孩子通常會憋到不能憋時才告訴你;如果又恰好穿太過複雜的衣褲,一緊張起來,不但寶寶難控制,也會增加他許多挫折感。總之,訓練寶寶大小便,需要寶寶生理、心智等等各方面的成熟,爸媽急不得唷!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、3歲的孩子,正處於相當樂於將他滿滿熱情表現出來的年紀!他的熱力,他的朝氣,很容易感染到周圍的所有人。但是,在孩子漸漸跟人群接觸的同時,不只將活力、快樂的部分傳達出去,有時也會不知不覺的,將自己不好的行為與情緒一起送出去;所以,在孩子剛要開始學習社交技巧的這個階段,爸媽的引導是相當重要的。 

為何挑在兩、三歲? 
原因一:寶寶漸漸可以認知別人的感受了。原本他只知道,如果姊姊拉他的頭髮,他會痛,但他無法想像,如果是自己拉姊姊的頭髮,姊姊也會痛!而兩、三歲的寶寶,就已經可以理解一些了! 

原因二:孩子已經可以聽得懂我們為他訂下的規範囉!只要我們堅持原則,他會知道該怎麼做的!而且,只要他做到了,會覺得自己像個小大人,會很得意呢! 

原因三:這個年齡的孩子有相當好強的拗脾氣,因為他凡事都想自己來;可是,另一方面,他卻也非常需要安全感。而一些小小的規範或引導,其實反而可以讓他感到安心。所以,不妨為寶寶訂下規則,讓他在規則中自由進行,反而會活動得更自在喔! 

爸媽可以怎麼做? 
請、謝謝! 
「請」、「謝謝」可以說是最基本的禮貌。當孩子有要求時,提醒他要先說「請」,之後說「謝謝」。而且,大人們也必須以身作則,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友善。另外,也不能只侷限在對大人才說「請」、「謝謝」,爸媽必須教導孩子,對待其他小朋友,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習慣! 

分享 
在這個階段,要孩子將自己手上的東西讓出來,的確可能有點難,但爸媽還是得教他有所「付出」。例如:準備足夠的玩具,讓孩子有機會從中挑選一個,再將其他的分送給小朋友。但是,千萬別勉強寶寶讓出他正抱在懷裡的玩具,因為,如果這次他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讓出,下次,他只會將玩具抱得更緊!

輪流 
孩子交友的範圍漸漸擴大,人際互動自然日趨頻繁,如何讓孩子們可以和平相處,可是個大學問呢!孩子之間,沒辦法將玩具一人一半時,可能就會出現爭奪戰,這時可以跟他們一起訂下「輪流」的順序與時間,而且重要的是必須確實做到,這樣才可能讓孩子心服口服。如果出現衝突,爸媽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想想其他人可能會有的不好感覺。孩子們之間雖然會有自己的一套互動模式,但是必要時,大人還是必須出面協調。 

孩子的社交活動正在展開,不論是情緒上、或是行為上。當然,我們不能期待孩子馬上表現出彬彬有禮的態度,但可以跟他談談感覺,並帶他分享關心他人的喜悅,這便是交朋友的第一步。一旦孩子見的世面廣了,漸漸就會以更適合的態度去對待朋友,所以爸媽是不需要太擔心的!不過,當孩子面臨一些人際挫折時,別忘了還是要伸出雙手,給他最溫暖的擁抱喔!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歲的小孩,對自己的身體已經有掌握力,他喜歡到處玩、到處嘗試,對世界的認識也因而更多、更廣。當然,這時,父母一定會覺得很傷腦筋,因為孩子開始不受控制了,不聽管教的情形愈來愈多,寶寶的日常行為不斷考驗著父母的EQ和耐心。這時,先不要憂慮孩子變得不聽話,不如先來預備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幾個教養重點 


Q1:孩子為何不聽大人的話? 

A: 
很多媽媽都曾叫自己二歲多的孩子「小霸王」或「搗蛋鬼」,顯見這年齡的孩子非常難纏,他們的情緒轉變極為難測,常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中搖擺不定,「不要」更是常掛在嘴邊,使性子、亂發脾氣都是這階段孩子的特徵。 

所以,當我們的孩子進入「難纏的二歲兒」時,會把他原本調皮好動的行為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。如果我們常用嚴厲或硬碰硬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,孩子反而愈會出現對立、反抗與不合作的態度;相反的,我們如果能順應這時期孩子的情緒特徵,將教養方式修正為溫和說理的方式,再加上一些既定的行為規則,您會發現,在父母「溫和而堅持」教養方式下,孩子叛逆的時期很快就會過去了。 

Q2:我們愈阻止孩子,他愈故意,怎麼辦? 

A: 
當在阻止孩子做某些動作的時,我們的表情、聲音跟以往有何不同?如果,孩子覺得父母這時的表情很有趣,很可能就會出現「愈阻止愈故意」的反應,希望可以再引起父母明顯、強烈的反應。 

此外,2歲孩子的認知能力也沒有發展得很好。當大人告訴他「不可以」時,他可能只會點頭,或者照本宣科地答出不可以的理由,他未必真能瞭解不可以的原因。因此,當我們想要阻止孩子的行為時,不如這樣做: 

一、減少「危險」的發生,也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「阻止」出現,所以,:將把不希望孩子觸碰、會影響安全的東西收起來,這樣孩子被阻止的行為也會相對減少。 
二、犯錯前,先提醒他:「不可以喔!」這樣可以防範因為記憶力不佳而不小心犯的錯。 四、孩子想做的事情都是不好的嗎?其實並不然,如果做了不會有不好的後果,我們不如放手又放心的讓孩子試一試,讓他玩玩也不錯! 

Q3:打罵小孩,到底是對還是錯? 

A: 
其實「打」和「罵」是很多家長常使用的管教方式,因為它立即見效,可以馬上制止小孩不好的行為。但是家長對小孩施用「打罵教育」會有很多後遺症,其中,最令人擔心的後遺症,就是小孩也可能學會用「暴力」來表達情緒,所以,很容易出現用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,只要和人互動時出了問題可能就用「動手」來解決,讓孩子缺乏學習和人溝通及溫和表達自我意見的能力。 

2歲半之前的小孩,在發展特質上,由於語言表達能力尚且不足,但又對於群體、環境感到好奇,和別人互動時,經常會出現出現一些拉別人頭髮、咬人…等反應,爸媽不必為此打罵小孩,而是要說理給小孩聽或是幫孩子化解衝突,這時,雖然小孩未必完全理解,但一定要讓小孩為自己的行為向他人道歉,相信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必能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、哪些是不對的,這是這年齡層孩子重要的管教原則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吃飯,應該是味覺、視覺的享受;如果一同吃飯的人,不但過度喧嘩,還將嘴裡的飯菜露出來給別人看,都會讓人覺得好不雅觀、也很不舒服。而且,吃飯原本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,如果在吃飯時間還必須大吼大叫、追趕跑跳那真是讓人覺得好累又好沮喪。所以,吃吃飯當然可以很簡單,可是有些該注意、該教導給孩子的禮儀守則,如果疏忽了,不但自己會很累,對別人,也不禮貌喔! 

練習做個小大人 
  2.3歲的孩子,就可以跟大人一起進食了。他們可能會有一個自己的座位、一套自己的餐具、一份自己的餐點。讓小朋友從與家人一同用餐的過程,模仿學習別人的動作與禮貌。這時,身教就真的是相當重要囉!吃飯不亂走亂跑、嘴巴有食物就不說話、請別人夾菜或遞餐盤,都要說請、謝謝、說話小聲不喧嘩、不看電視配飯,及在孩子可以自己吃得更好時,進一步要求飯菜吃乾淨、不掉屑屑…這些生活飲食習慣,除了讓寶寶自己邊看邊學、我們也邊做邊教。孩子經過潛移默化,一定可以做得很好。 

  在服裝上也要注意。帶孩子外出吃飯,不論是自家人、或是朋友聚餐,都讓孩子穿著適宜的外出服或作客服,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場合,就會有不一樣的服裝、不一樣的禮節,這是相當實際的機會教育。 

學習做點簡單家事 
  給孩子機會,做做簡單的家事,例如:排、收、洗、擦盤碗筷、擦桌子、佈置餐廳…的工作。讓小朋友在用餐前後,做做整理與收拾的事,不僅能先培養吃飯情緒、也可以體驗用餐規矩(例如:碗筷不可敲敲打打、一人一套餐具不混亂…)。這些工作的安排,不但讓孩子知道更多餐桌禮儀的方式,也幫自己找到一個得力的家事小幫手喔! 

讓孩子學會自己控制時間 
  開飯前十分鐘,就提醒孩子:「再10分鐘就要吃飯飯了!要準備收玩具囉!」給孩子時間收拾玩具、把卡通看完,給他時間結束現在正在進行的活動。否則,硬要把孩子從正有趣的遊戲或畫面中拉出來吃飯,不但困難,也實在不盡人情! 

  只要孩子不是生病,輕鬆看待孩子在吃飯時的種種狀況,不但可以讓自己不動肝火,也讓孩子學會更注意自己的生理時鐘:當他肚子真的餓了,反而就會願意乖乖用餐的!因為,畢竟不是要強迫孩子吃飯,而是要想辦法讓他、等他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!以合理成熟的態度要求小小孩,其實他會很得意的呢!他會把自己的行為表現的像小大人一樣的!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當寶寶八個月大時,母親會發覺愈來愈不容易從他的身邊走開,才一起身、他就哭鬧,除非媽螞再坐下來陪他,否則他不會安心的再去遊戲,媽媽被搞糊塗了,寶寶到底怎麼了?怎麼都不讓人離開? 

人生中首次的心理危機 
  寶寶的這種現象稱為「分離焦慮」,意味著嬰兒已成熟到可以分辨出母親在或不在,只是以他的認知能力,他會以為媽媽離開,就會永遠的消失了,所以他會焦慮、恐懼。寶寶此時正面臨一生中首次的心理危機,寶寶可能很快的度過這個危機,但他也可能拖延很久,關鍵在於母親如何處理。 

  事實上,嬰兒從五、六個月大就開始「認識」母親了,他會用直視的目光十分認真地「讀你」,然後,逐漸確定「媽媽」就是那個照顧他、愛他的人;到八、九個月大時,給寶寶玩具,他會丟到地上、再探頭去看,如果發現東西還在,就會很高興。他也會用眼睛一而再的找尋母親,看到時,寶寶會高興的笑。而後,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會明白,媽媽離開並不意味著永遠消失,媽媽是會回來的。 

小心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 
  寶寶的分離焦慮若處理不當,對寶寶會有不良的影響。當寶寶發現母親欲離開而開始哭時,母親常不忍心而留下來安撫他,等孩子放鬆心情後,母親又起身企圖離去,於是孩子又開始哭。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,只會讓孩子隨時擔心母親會走開,反而增加孩子的焦慮。而許多母親喜歡趁孩子不注意時偷溜走,更等於是在告訴他:千萬不可閉上眼睛,要緊緊盯住母親。結果弄亂了孩子的睡眠週期,也影饗了孩子的成長。 

紓解寶寶的分離焦慮有方法 
  分離焦慮是孩子發展中的必然現象,需要以耐心和愛心來引導。你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: 

●給寶寶立即反應。注意和關愛寶寶的一舉一動,不要讓他時常懷疑你是否存在、更不要讓他害怕地等待。 

●盡可能帶著他,給他安全感,讓他看到、聽到你,例如:可以讓他在浴室門口,看你洗澡、上廁所。他會先看你一下就逕自玩自己的遊戲,過一會兒又回來看看你是不是還在。就這樣來來去去幾次後,直到他確定你是在洗澡、不曾消失,你就可以關上門洗澡,用聲音跟他溝通。不消幾次,你會發現,他才不來看你洗澡呢。 

●必要時堅定的離開他,迅速的回來。離開時告訴他:「媽媽馬上回來,你等等。」一再邊走邊和他說話,你的聲音會增加他等待的勇氣。 

●孩子五、六個月大開始,可偶爾將孩子交給保母或外婆等,讓孩子慢慢習慣她們。當你有必要離開時,孩子的焦慮感才不會太嚴重。 

剛開始時,你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來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,等有一天,當你暫時離開又飛奔而回時,發現他自顧地玩,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在他身邊,就可以鬆一口氣了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媽媽正在整理房間,身後六個月大的安安突然大叫起來,媽媽轉身一看,原來是奶嘴掉到地上了。媽媽連忙把奶嘴撿起來,清洗之後,送進安安的口中。沒想到,安安竟然伸手將奶嘴拉出,看了一下,又丟到地上。 

  「不可以喲!奶嘴會弄髒。」媽媽輕聲地責備他,又撿起奶嘴,洗乾淨,放在桌上。可是安安一直吵,媽媽只好又將奶嘴拿給他,他看了一眼,又把它扔到地上,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。 

  面對安安如此調皮的舉動,媽媽有點不知所措,想警告他:「再幫你撿一次,如果你再丟,就不幫你撿了。」不過,安安那麼小,聽得懂嗎? 

  媽媽又想到外婆一直告誡自己,不要太順著孩子,否則會寵壞他,那麼,自己是不是該採取「不理會政策」才好呢? 

原來外界會有回應! 
  從幼兒認知發展的過程來分析,安安的舉動並非故意要刁難媽媽,他很可能是在實驗自己的新發現。 

  這時期的嬰兒,愈來愈注意自己身體以外的事物。小腦袋開始瞭解「小小的我,也有能力使事物發生反應」。對這個新發現,寶寶通常很感興趣。為確定事物會因他的行為而一再發生反應,寶寶會樂此不疲地不斷重複同樣我丟你撿的「實驗」。 

  上例中的安安,一再將奶嘴丟到地板上,很可能只是為了看看它是不是會和前一次一樣,落在地板上,發出他預期的聲響,而媽媽是不是會過來撿給他。在認知發展上,我們可以說寶寶已建立最早期的「因果概念」了(cause and effect)。 

  等寶寶再大一點,他的花樣會更多。他可能會用腳一直踢欄杆,讓嬰兒床振動發出嘎嘎聲。他也會試著用手去拍或拉扯懸掛在床邊的玩具,並注意它的晃動。他甚至會發現,只要他一哭,不久就會有一張熟悉的臉龐出現在他的床邊。慢慢的,嬰兒也可能學習到在無聊或感到挫折不安時,利用丟東西或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。 

  至於寶寶是想「與君同樂」,或是需要有人安撫、陪伴,就得靠父母仔細觀察和判斷了。 

耐心回應和提供適合的玩具 
  大多數幼兒心理學家認為,大人積極的回應,可鼓勵幼兒繼續嘗試、學習。若幼兒的行為一直得不到他所預期的回應,長期下來,可能會養成較消極、被動的性格。 

  不過,由於「重複」是幼兒學習新能力的重要方式,因此,對於自己的新發現,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地反覆嘗試,這對大人的耐心程度,實在是個大考驗。 

另外,這個階段的嬰兒已開始學會「玩」,父母可以買一些能讓他實驗「因果關係」的玩具。例如:一搖便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,一丟便會一邊滾動、一邊發出響聲的滾動玩具,或者是一拉即有音樂的音樂盒,一按即可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,都很適合此時期的幼兒,也能吸引他的興趣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八個月大的立雯,自從嚐到爬行可增加行動力的滋味後,就喜歡往屋裡到處爬,再也不肯安安靜靜的坐著:將她抱起,她會尖聲抗議並且用力的扭動身體,企圖再回到地板上爬。 

但是,奶奶覺得地板太髒了,又怕立雯亂抓東西,又怕她撞到,所以總是抱著她。爺爺卻也有他的理論--孩子老是抱著會寵壞,最好讓她坐學步車。 

像立雯這樣八個多月的寶寶,活動力和好心都在不斷增加,父母既要給她隨意探索的自由,又要擔心她的安全,真是頭疼! 

不過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.爬行對嬰兒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助益呢? 

爬得多,走得好 
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爬行。在這之前,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,接著會將肚子貼地,用腹部做重心,雙手、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,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。漸漸的、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,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,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,做前後左右的擺動。如此不斷的練習,並加強雙手、雙腳的配合,大約九到十個月時,大部分的嬰兒,都可以輕鬆的「爬」走四方了。 

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,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、經濟落後,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,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,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。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,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,但是,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,動作不能純熟,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,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。 

爬得多,精細動作較好 
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、軀幹、腰部、手臂及腿部的力量,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,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,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,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。 

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,嬰兒的爬行動作,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,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。 

給孩子一個安全、乾淨的爬行空間 
在寶寶開始學爬時,準備一個乾淨、安全的空閒讓他練習爬,是很必要的。建議您蹲下來,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、安全。例如: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,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,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;藥品、殺蟲劑、洗衣粉等,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;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,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圍欄等等。 

若孩子個性較安靜、不愛活動,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,叫他的名字、伸手向他,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;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,讓他爬過來拿。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(或地板上),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;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......。這些有趣的活動,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,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「你聽到沒有?他在『說話』耶!他好喜歡『說話』!」電話那頭,三個月大的子軒的媽媽,喜孜孜的對著話筒向朋友述說著。 

  沒錯,寶寶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發出的聲音,對每一位父母而言,都是銅鈴般的音樂。但實際上,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如何開始的呢? 

在子宮邁出語言學習的第一步 
  胎兒早在七個月大左右,便用著兩隻耳朵,加上大腦裡上億的神經原,忙碌地展開了語言學習的工程。透過「牆壁」,胎兒在子宮這人生的第一間教室裡聽取人類的語言,從而形成母語音調與節奏的心智藍圖,向語言學習邁出第一步。 
   
  隨著成長,寶寶更不斷地建立「資料庫」,把環境中的聲音、他人經常重複的聲音,加以整理納入。所以當寶寶肚子餓,你靠近他並用同理的音調告訴他:「你肚子餓了,媽媽餵你喝牛奶。」寶寶的哭聲與肢體動作會變得緩和、放鬆。若是聽到電視中議會質詢的嘶吼,寶寶在哭聲與表情上則會表現出不悅。這些都顯示出他對聲音的辨別。 

「前語言期」的發展 
  一般來講,寶寶在零到三個月時就會微笑,懂得用哭聲或肢體動作對聲音有所反應,也會咕咕作聲(氣管、舌頭等的偶發性動作)。四到六個月時,寶寶會咯咯的笑,也會喃喃出聲(會繼續到15或18個月);當你說話時,寶寶會注意到你在動的嘴巴,而將「發出的聲音」與「嘴巴動」產生聯想。 

  六到九個月的寶寶會模仿聲音,例如:聽到小朋友尖叫,不一會兒,他也會尖叫起來;有時,他也會發出類似大人講話的聲音,常發的有ㄇㄚ ㄇㄚ ㄇㄚ、ㄅㄚ ㄅㄚㄅㄚ、ㄅㄠ ㄅㄠ ㄅㄠ或ㄉㄚ ㄉㄚㄉㄚ──這些往往是他們將來說出的第一個字彙的音;同時,寶寶也逐漸會用聲音來表達需要,例如:發出「哼哼」聲表示「要」。 

  到了10到12個月,寶寶開始意識到語言的意義,知道你說的話是有含意的,雖然他不見得懂。此時,寶寶的聲音開始有大小、高低起伏,甚至抑揚頓挫,有時像是在說一串話或單字;寶寶也可能在這時說出生平第一個「意有所指」的字彙,而不再只是發聲練習。 

  一般而言,孩子在10到18個月發出第一個字彙;不過,孩子的差異極大,有人在八個月,有人則在二歲,甚至更大時,才說出第一個字彙呢!這階段稱為「前語言期」。 

善用兒語與寶寶溝通 
  在前語言期跟寶寶用兒語(如「小手手」)或沒有意義的喃喃音說話,只要不過度,並能隨著寶寶的成長做修正,是無傷大雅的。事實上,成人這種緩慢、高揚、像唱歌似的音調,以及逗弄時的重複、目光接觸和誇張的肢體表情,都能促進寶寶「溝通的感覺」,也鼓勵寶寶與你互動。 

以下是一些有助幼兒語言發展的遊戲 
1.多跟寶寶說話 
平時,多跟孩子描述你們正在進行的事件,例如:換尿布時,告訴寶寶你現在要幫他換尿布了,首先要解開扣子,或脫掉褲子、打開尿布,再換上乾淨的尿布......。隨著動作的進行,將步驟與內容用言語描述出來,可讓寶寶參與整個過程,也熟悉日常生活的語言。 

2.念故事、唱兒歌 
雖然寶寶對於書本還沒什麼概念,但念書給他聽,讓他看書中不同的圖案,都是很具吸引力的,也能為他進入口語與文字的世界做預備。而兒歌、手指謠、繞口令等特別的旋律與韻味,更可增加寶寶聽與說的樂趣。 

3.指物命名 
看著東西,邊指邊說出它的名稱。一開始,寶寶可能不懂,你指著花又發 「花」的音是什麼意思,但反覆的經驗會讓他逐漸瞭解。 

4.玩口腔動作的遊戲 
親一下、發個大聲響、伸伸舌頭、吹吹氣,用口腔部位做各式的組合,發出不同的聲音。開始時盡量做給孩子看,隨著寶寶成長,當他也試著模仿時,給予肯定,再伺機引導。 

5.目光接觸 
跟寶寶說話時,讓他看見你的臉與嘴唇的動作,能幫助寶寶學習如何發出不同的音。 

靜心等待孩子學習 
  女生、排行老大的孩子通常語言發展快些,而同時學習兩種以上語言則會發展慢些。 

  只要孩子聽力沒問題,在十一、二個月左右就能理解一些簡單的言語(如:對自己的名字已經很清楚、聽得懂簡單的指令),且父母能持續給予寶寶合宜的語言刺激,接下來就只需要「等待」了──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,而「時間」正是孩子學習上最需要的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所謂「乳牙」,是指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間,分別在嬰兒上下頜骨長出的小牙。這些小牙上下總共二十顆,平均要為每個孩子服務六至十二年不等的時間,然後經過生理的脫換,再把這個重責轉給其後長出的「恆齒」來接棒。 

  許多爸媽忽略了乳牙的重要,認為反正乳牙將來一定會換,所以,通常只在孩子牙痛時,才帶他去看牙醫,不痛時則任其惡化。然而,這是個極嚴重的錯誤觀念。別以為乳牙不重要,其實乳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,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,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牙齒及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健康唷! 

乳牙為什麼重要? 
影響營養攝取與飲食習慣 
 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關,牙齒擔任的是咬斷、撕裂與磨碎食物,以及幫助消化的重要角色,如果孩子沒有健全的乳牙,食物未經完全咀嚼即嚥下,就會增加腸胃的負擔,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的疾病。或是由於蛀牙,使孩子因為怕肉類或蔬菜等纖維較多的食物塞牙引起疼痛而拒吃,時間一久,不但易養成偏食的習慣,甚至造成營養不良。 

引起牙痛甚至損害健康 
  乳牙如果有病、經常牙痛,不但影響孩子的咀嚼能力,同時也會影響情緒,自然也就妨害到孩子的精神狀態和學習。而且,爛牙會造成病灶,隨著血液循環把病菌帶到體內的各個器官,引起各種病症,損害孩子的健康。 

影響臉型 
  人的臉型雖然大部份得自遺傳,但也會因後天的因素而改變。上、下頜骨是臉部發育的關鍵,而頜骨的發育則必須受乳牙咀嚼作用的刺激,才能正常發育。如果孩子的乳牙蛀了,怕咬了會痛,以至於不敢使用病牙那邊去咀嚼;或是因拔掉病牙後,長期使用沒有缺牙的那邊咀嚼,那麼,會使沒有受到良好刺激的另一側頜骨發育不平衡。又如果爛牙很早就掉光,恆齒又未能及時長出,在這段期間內,孩子無法充分發揮咀嚼功能,使頜骨發育不良,如此臉部將形成下截縮短的現象,影響容貌,很可能間接影響其人格發展。 

影響恆齒的長出 
  乳牙還會影響恆齒的長出,也就是說,未來恆齒的生長是由乳牙來引導的。每一顆乳牙所佔的位置,將來都要被一顆特定的恆齒取代,乳牙過早或過遲脫落,都會影響恆齒的長出,使孩子長大後,可能會出現牙齒的排列不整齊、咬合不良等問題,更會引發各種口腔疾病。 

乳牙蛀牙率比恆齒高 
  要特別注意的是,雖然乳牙與恆齒的結構完全一樣,但乳牙的蛀牙率卻是恆齒的三倍,這是因為恆齒鈣化的程度比較高,從飲食中吸收氟的時間較長,牙齒表面的硬度較高,而抗酸力較強的緣故。所以,乳牙更是得悉心愛護。 

  維護孩子的乳牙健康,尤其需要爸媽多加留意。爸媽應該及早讓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,並且定期檢查牙齒。有爸媽的費心照料,孩子才會擁有一口健康美觀的牙齒喔!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添加副食品的最佳時機 
  副食品的添加時機,和寶寶個別身心發展具有高度關聯,一般建議在寶寶4~6個月大時就可嘗試,但不需要強迫,因為寶寶6個月以前,體內仍保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和營養素,只要攝取足夠的母奶或牛奶,滿半歲以後再開始補充也不遲。 

  我們可以隨著孩子的進食與吞嚥能力,以不同的策略讓孩子逐漸適應新食物: 

‧4~6個月: 
在餵食副食品之初,寶寶因為還不懂吞嚥的訣竅,一開始會用舌頭將食物推出,爸媽可別急著要他吞下,因為重點不是寶寶吃了多少,而是要和他建立良好的互動;即使寶寶一口都沒吃也要抱抱他、對他笑一笑,讓他覺得吃副食品是件快樂的事。 

這個時期可以提供「流質」食物,包括:果汁(以開水1:1稀釋)、菜汁和米糊(可加水、母奶或牛奶),米糊攝取一段時間後,可嘗試大麥粉、燕麥粉,小麥粉因含麵筋成分可能產生過敏,建議一歲以後再給予。寶寶6個月大左右才剛開始具備消化蛋白質的能力,建議滿6個月後再添加蛋白質食品。 

‧6~9個月: 
讓寶寶採坐姿並用湯匙餵食方式。此時,寶寶開始長牙,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,除了可以準備小餅乾或烤吐司條讓他自己吃、磨牙之外,還得提供具備熱量及鐵質的「半固體」食物,增進寶寶的咀嚼能力,包括:果泥、菜泥、肉泥、蛋黃泥、肝泥和稀飯等,這對寶寶腦部和語言發展很有幫助。但是寶寶消化油脂的能力比較差,爸媽準備肉品時要記得去除脂肪。 

‧9~12個月: 
寶寶可以吃的食物已和成人大同小異,只要將食物切碎成小塊即可直接餵食,為了避免腎臟的負擔太大,鹽分仍需控制在少量。此外,因為奶類的攝取減少,爸媽得留心寶寶鈣質的攝取是否足夠,適量補充黃豆、魚類和雞蛋等食品,以確保寶寶骨骼發育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蛋白容易引發過敏,建議讓寶寶滿1歲以後再吃全蛋。 

添加副食品,父母必備知識 
  幫寶寶添加副食品時,絕不是隨性的,有一些重要的原則必須遵守: 

1. 隨著嬰兒的成熟度,作適當的調整: 
  副食品一定都是先由流質食物開始、半流質食物,再到固體食物。由於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發育狀況、食慾和食量,請爸媽在更換副食品時不要過份執著於自己的期望。 

一般而言,在嬰兒健康情形良好時,才餵食新的食物種類,並有充裕的時間來餵食,不要因為匆忙的氣氛讓孩子減少了適應新食物的機會。副食品的選擇是以易消化、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;一次只能試餵一種新的食物,且應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,濃度由稀漸濃。 

2. 餵食後,請注意身體的反應: 
  每餵食一種新的副食品,必須注意寶寶的糞便及皮膚狀況有無過敏反應, 如:腹瀉、嘔吐、皮膚紅疹等。由於一次只餵食一種新食物,才可以正確知道哪種食物會引起過敏。若寶寶適應良好,3~5天後才可換另一種新食物。 

如有異狀發生,必須暫停餵食,待症狀消失一陣子再餵食看看;如仍有異狀,即停止餵食該種食物,並帶寶寶去看醫生。通常添加副食品後,嬰兒的大便可能會較軟,有時一些切碎的食物會原封不動的排出,只要大便不稀就沒有關係。 

3. 千萬不要強迫餵食: 
  可定時餵食,初期在寶寶空腹時(有「餓」的感覺)先試著餵一些副食品,之後再餵奶。給予寶寶副食品絕對不可以放在奶瓶中,以避免過度餵食。當寶寶坐德穩時,就可以準備一張高腳餐椅,養成要吃東西時就坐在高腳椅上的習慣。如果他爬起來想要玩耍的時候就讓他離開,不要養成追著孩子餵食的壞習慣。 

4. 食材宜新鮮,注意處理時的清潔: 
  嬰兒的食品仍是以天然、少人工的為優先。如要現成的嬰兒食品,一定要注意其使用年限;一旦開罐後,通常必須在24小時內食用完。嬰兒食物,最好不要依照大人的喜好調味,避免給予太甜、太鹹、太冷、太熱等的食物,以免養成寶寶嗜吃某種口味或養成重口味的習慣。建議爸媽不要添加調味料於副食品中,盡可能以天然食物做為食物成分。 

5. 將輔助食品置碗內: 
  應將輔助食品置於碗或杯內,以湯匙餵食,訓練嬰兒逐漸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。滿周歲後,三餐可與大人同時進餐,上午十時與下午三時可給牛奶或水果,盡量不要給無益的零食,如糖果、巧克力糖等,漸漸養成寶寶良好且均衡的飲食習慣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別怕,我就在這裡 
  尚群剛出生時,因為皮膚白皙、臉蛋俊俏,左右鄰居都搶著要抱他,而他也總是來者不拒;但從尚群六個月左右開始,除了爸爸、媽媽及保母,他一概不接受其他人的擁抱或接觸,只要不熟識的人靠近他,他都冷漠對待或嚎啕大哭。鄰居好意地提醒我:「這孩子由乖巧順服變得不可理喻,得好好注意」,但我心裡非常明白,尚群的表現只是發展歷程中的正常現象罷了。 

六個月以後開始會認人 
  照顧者對於嬰兒持續性、一致性的回饋與滿足,是建立依附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和嬰兒微笑、眼神接觸、說說話或擁抱,對於建立安全信任的重要性,更甚於僅是奶水的哺餵。 

  嬰兒在出生六個月以前,願意讓任何人擁抱;但在六個月大左右,就開始會認人,喜歡和特定的人在一起。發展學家Schaffer和Emerson表示:寶寶初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,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: 

一、無社會性依附 
  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任何好、壞刺激,均表現高度興趣;直到快接近六個星期時,才會針對人的笑臉顯現特別喜好,即使是一張微笑的圖片,都會讓他手舞足蹈。 

二、無區辨性依附 
  寶寶出生後六星期至七個月大時,對人的喜愛程度已經勝過會動的玩具;喜歡成人的陪伴,但尚無特定的偏好對象,只要能提供生理需求的滿足,縱使是陌生人,也會對他表示好感。 

三、特殊依附 
  隨著年齡增長與知覺、動作技能的發展,寶寶在七個月左右,會對陌生人保持警覺性,並與一位特定對象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。 

四、多重依附 
  漸漸地,寶寶依附的對象擴及父親、手足、同儕友伴、祖父母。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,會機動性地轉換陪伴的對象。 

依附關係有不同類型 
  Ainsworth將兩歲以下兒童的依附關係,歸為以下四大類型: 

一、「安全型依附」 
  照顧者所提供的是一致性與立即性的需求滿足,且尊重寶寶為獨立個體,離開時事前告知,也能信守諾言。此類寶寶置身於陌生環境,會表現得輕鬆自在,並能自信、獨立地玩耍與探索。 

二、「抗拒型依附」 
  寶寶對陌生人存有焦慮,處於陌生環境時,主動探索行為較少;若未向寶寶告知即離開,寶寶將充滿矛盾情節,既想緊黏著照顧者,卻又大發脾氣,或抗拒成人的擁抱。 

三、「逃避型依附」 
  照顧者的離開,會引發寶寶情緒窘迫與不安;照顧者再出現時,寶寶會表現出忽視或閃躲的反應,甚至刻意表現出與陌生人親暱的互動。 

四、「混亂型依附」 
  此一類型兼併了「抗拒型」與「逃避型」之特徵,對於照顧者充滿了混亂的矛盾情結,有礙未來人際關係的發展。 

  許多「假日父母」,常會抱怨孩子和保母或僱傭較為親暱,或灰心地表示:興沖沖地在假日接回孩子,孩子卻報以哭泣、抗拒。其實,父母需與孩子建立穩定、安全的關係,才能擄獲孩子的心。而當孩子看見不熟識的叔叔、阿姨不打招呼,或處於陌生環境裹足不前時,也切莫一味地指責,應該多給予鼓勵,孩子對陌生環境或人際互動有了信心後,自然就不再恐懼與害怕了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人是群居的動物,如何與人適當地互動,擁有社會能力,是一項重要的功課。從嬰兒期起,寶寶就開始學習這項能力,別忘了適時運用智慧和機會教育引導他喔! 

出生~一歲 
  剛下班的爸爸,甫踏進家門,就高興的朝弘弘走去,還向前伸出兩隻手臂;弘弘也即刻轉身面向爸爸,臉上堆著甜甜的笑,高舉兩隻小胖手臂,並且挺高上半身,於是爸爸順當地把弘弘抱個正著。弘弘出生只有幾個月,話也還不會說,但是,不僅能瞭解爸爸「伸出手臂向我走來」代表「要來抱我」的意思,還更厲害地做出了適當的回應,他是怎麼學會的呢? 

靠感覺和動作學到的 
 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(J. Piaget)的認知發展理論,兩歲內幼兒透過「感覺」和「動作」學習。 

  以弘弘來說,打從他出生,只要眼睛睜開,爸爸就會靠過來,伸出兩隻大手把他從胳肢窩下抱起來,摟進懷裏,近距離地露出最慈祥的笑容給弘弘看;弘弘也舒服地被爸爸抱著、逗著,對於「看到爸爸伸手走來→被抱起→被逗弄→覺得很高興」的一連串感覺與動作,學會了「當爸爸伸出兩手向我走來」,就是「要來抱我」了,他也就會有回應,歡迎爸爸的摟抱,與爸爸來個「完美的搭配」。 

  這種「觀察、瞭解別人的行為,給予解釋,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」,就是孩子的「社會能力」(social competence)。 

固定而穩定的照顧與互動 
  一歲內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走,不會說,但是他的社會能力已經開始培養了。兒童心理學家一再強調,一個嬰兒若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、溫暖的關係,長大後會有較好的社會人際關係。而要建立起這種親密關係,照顧者就不能一下是張三,一下又是李四,一定要是固定的人,才能「日久生情」。 

  另一方面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或行為模式,由固定照顧者照顧嬰兒,有助於嬰兒從固定的行為模式當中學習、培養對行為的解釋,並試著做出適當的回應。此外,身為嬰兒主要、固定的照顧者,也宜盡力維持自己照顧孩子時的沈穩,莫讓情緒起伏太大,或行為乖張多變,增加孩子培養社會能力的難度。 

培養善解人意的小天使 
  專家常強調親子間要有良好的「互動」。寶寶出生後,不可否認地,這「互動」是由大人開始的。大人先有溫柔、善意的對待,寶寶旋即會有甜美、可人的回應,而這又引發大人對他更深的眷顧與疼愛。只要照顧者固定且沈穩,對寶寶發出的訊息又能有即時、溫暖的回應,不「一邊一國,各自表述」,除了大人可以從中享受照顧孩子的最大樂趣之外,孩子也會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天使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齊齊約四個月大的時候,媽媽每次餵奶,總喜歡一面跟他說「大野狼和七隻小羊」的故事。每次說到大野狼吃小羊時,媽媽就把齊齊的小胖手放進嘴裡又親又啃的。起初,齊齊只是靜靜的看著媽媽會動的雙唇及豐富的表情;但是,隔了二個星期以後,媽媽竟然發現,只要說到「大野狼」時,齊齊就會緩緩把小手舉起,靠近媽媽的嘴,彷彿自願當那白白胖胖的小肥羊......。 

運用感官認識身邊親近的人 
  事實上,最近一項研究發現,新生兒在出生後的幾個星期,就能區辨母親的聲音,這稱之為「感覺情緒性記憶(Sensory-emotional memory)」,也就是嬰兒已經會運用他們的感官-視覺、聽覺、味覺,來認識他身邊親近的人。 

高層次的記憶力早早即萌芽 
  而更高層次的記憶力,在嬰兒很小的時候也已表現出來了。對二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一張臉的圖案,讓他看到失去興趣為止;過了幾分鐘後,再讓嬰兒看原先的圖案,並加上另一個新的臉孔圖案,他會只注視新的圖片,而對舊的圖片興趣缺缺,這就是嬰兒記憶力的表現。 

  大約七個月左右,大部分嬰兒都喜歡玩一種找東西的遊戲,他們能夠找出在幾分鐘之前被蓋(藏)起來的玩具。在玩這類型的遊戲時,嬰兒必已在他的腦海中存有這個玩具的形象了,這稱之為「認知性的記憶能力」。 

  「回憶能力(recall memory)」則是另一種高層次的記憶力表現,大約在嬰兒九個月大時開始萌芽,週歲左右就具備了。 

  運用一塊長形及一個三角形積木,建構成一個簡單的蹺蹺板,再把一個小玩具放上去,之後,將這些東西交給嬰兒,並要求他重複上述動作。大約在九個月大時,嬰兒就會嘗試去做,週歲時就能夠依照原有的步驟進行。這種能力透露出,嬰兒已經具有儲存及擷取資訊的能力了。 

幫助嬰兒提昇記憶力 
  父母是不是可以幫助嬰兒提昇記憶力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父母只要仔細的去解讀孩子們所流露的線索,再給予適當的刺激和練習的機會,其餘的並不需要多做。需要注意的是,當嬰兒在進行下列活動時,就已是在增進他們的記憶︰ 

1.喜歡重複做同一件事(例如:聽同一個故事、同一首歌),雖然您已覺得厭煩極了,但他還是興趣盎然。 
2.喜歡主動動手去做,而非僅是看別人做而已。通常親自動手的經驗,更能增進孩子的記憶力。 
3.較易記得有因果關係的事件。也就是當事件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先後順序時,對記憶有相當的助益。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軒軒咿咿呀呀指著前方不知在說什麼,媽媽努力的猜,卻摸不著他的意思,只見他生氣的哭鬧了起來,媽媽也不知如何是好?該如何從身體語言來瞭解這個年齡的孩子呢? 

未滿周歲的寶寶,雖然沒辦法使用語言清楚地說明自己的需要,但是他們會努力以表情、聲音和動作向爸媽表達,請求協助。只要認真觀察用心猜,爸媽會發現寶寶其實是個比手畫腳高手呢! 

新生兒也有肢體語言 
哭泣是寶寶最早、也是出生後前半年最常使用的語言,代表他不舒服,而爸媽的安撫和滿足他需要的行動,是雙方溝通的起點。輕點寶寶唇邊使他轉頭的「尋乳」和找到乳頭以後的「吸吮」,也是寶寶常用的肢體語言,兩者雖然都是反射動作,卻是寶寶傳達「饑餓」和「飽足」的高招,即使日後反射消失,當餵食副食品時,寶寶依舊會以「傾身」和「別開頭」的肢體語言告訴爸媽:「好想吃」或「不要,我吃飽了」。 

表情是天生的Baby Sign 
寶寶喜、怒、哀、樂的表情和成人是一樣的,除了從一出生就懂得以哭泣表示不舒服,4個月以後的寶寶開心時會展露笑顏,同時也懂得回應別人的笑。8個月起,寶寶瞭解的語彙漸漸增多,動作能力也增強,除了伸手攀附爸媽、拉爸媽衣服要人抱抱,也會用手推開他不想接近的人,甚至搖搖頭表示「不要」。而快滿周歲的寶寶更精熟溝通的竅門,當爸媽一語說中他的需要時(譬如:你想睡覺了、要ㄋㄟㄋㄟ嗎?),上一秒還在哭鬧的他會立即破涕為笑,明確地向爸媽表示「你答對了」。 

6個月大寶寶展現一指神功 
寶寶從4~5個月起,偶爾會豎起胖胖的食指比出「1」,然後東摸摸西摳摳,之後過了1~2個月(約莫半歲),他的食指開始朝向遠處,指著拿不到的東西要人幫忙遞給他,這就是「工具式的指認」,代表寶寶懂得藉由與旁人溝通,來達成自己的目的。 

當爸媽推著11個月~1歲的寶寶出門散步時,可能會發現寶寶不斷地祭出一指神功指天指地,或是指路上的狗,嘴裡還不停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,他並不是希望你把狗帶到他跟前,而是向你「分享」他看到一隻狗,也就是「告知式的指認」,表示他已經抓到傳達思想和感覺的原則。這時要恭喜爸媽,因為很快地,寶寶就要開口說話了! 

6技巧活化寶寶的Body Language 
要想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,除了細心觀察之外,還要和他培養默契,教導他如何善用簡單的動作,表達自己。爸媽可以這麼做︰ 

●為寶寶的動作命名 
寶寶無時不刻在運動手腳,探索自己的身體和環境,當他剛好做出有意義的動作時,要趕緊告訴寶寶這個動作的含意,比方他剛好張開手掌拍拍肚子,爸媽可以再輕抓寶寶的手拍拍並說:「這是肚子,你肚子餓餓嗎?」 

●強調關鍵字 
跟成人學第二語言一樣,寶寶剛開始無法每個字都聽得詳細,但掌握關鍵字就能懂大意,所以象徵動作的關鍵字「肚子」和「餓餓」,爸媽要加重並且放慢。往後寶寶哭鬧時,一樣拉著他的手拍拍肚子並問︰「你肚子餓餓嗎?」並用不同動作分別代表睡覺、抱抱等不同需要,鼓勵他開口講,久了他就懂得表達。 

●教導延伸意涵 
當寶寶學會某個動作以後,若再教導其他含意或相似的動作,能提高寶寶的學習效率,譬如將寶寶張開的手掌從肚子上移到胸口表示「怕怕」或「秀秀」(相同動作最好只有一個對應的含意)。而「5」同時也代表「布」(剪刀石頭布)和「give me five」,爸媽可和寶寶玩手舉高高「給媽媽5!」,或更進一步和寶寶玩數數兒以及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的遊戲,不但靈活了寶貝的手指頭,也讓他更能與別人互動玩耍。 

●身教提供示範 
爸媽多展現豐富的肢體語言,寶寶就愈能連結真正的語言和肢體動作。比方誇獎寶寶很棒時,爸媽可同時獻上大大的笑容並拍拍手,而且每次都這麼做,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,把飯吃光光的寶寶會自己拍起手來,甚至當身邊只要有人說「好棒」時,寶寶就會笑瞇瞇地拍手。 

●玩指物命名遊戲 
當寶寶伸出一陽指到處比,或當他對某些生活用品感興趣(像是遙控器或手機)時,爸媽要順口告訴寶寶物品名稱,讓寶寶學習。想知道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學會了沒,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問,如:「球球在哪裡?」看寶寶能否指向球的位置。當生活事件與書上吻合時也要幫寶寶溫習,譬如寶寶洗澡時用手拍水,爸媽可說︰「威比豬喜歡玩水花,你也會耶!」讓書上的情節和圖片具體化,加強寶寶的印象和學習效果。 

●尊重寶寶的表達 
當寶寶表達他的需要時,請爸媽適度回應,而非置之不理,才會強化寶寶和人溝通的意願。尤其當瘦弱的孩子搖頭不吃時,請爸媽別硬塞,最好用勸說或者邊和他遊戲的方式,使他主動開口。畢竟,餓或不餓是寶寶的主觀感受,我們千方百計解讀他的肢體語言,不就是想多瞭解他嗎?當他清楚地表態後,大人也該尊重才是。 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以玩玩具來說,有些孩子拿一個就丟一個,而有些孩子卻能集中精神,把玩同一個玩具好一會兒呢﹗ 

影響注意力發展的因素 
  研究指出,出生幾天的新生兒,注意力往往只能維持幾秒鐘;十天後,小嬰兒就能對有興趣的事物產生注意力;很快的,幾個星期之後,他能對事物產生規律性的注意,例如:他會目不轉睛的注視東西。一般來說,嬰兒的注意力通常是十分短暫的。 

  注意力的發展,除了受年齡的影響外,還受到性別的影響。研究證實,女童的注意力普遍優於男童,這主要是因為女孩子的心智較為早熟。另外,注意力的「廣度」也與孩子的先天氣質有著密切的關聯,因此,「堅持度」較高與「注意力較集中」的孩子,較能對某些事物產生持續性的興趣。 

親子共玩可延長孩子的注意力 
  嬰兒的注意力固然受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,但嬰兒年齡漸長時,他們自然會對較複雜的事物及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致,例如︰三個月大的嬰兒,較喜歡會唧唧叫、色彩鮮艷的玩具,比較不喜歡不能發聲、色澤平淡的玩具。所以,太簡單或是孩子太容易操作的玩具,往往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與注意。 

  另外,父母的參與也是影響嬰兒注意力長短的另一個要素。 

  六個月大時,嬰兒已經可以獨自玩一樣東西達十至十五分鐘之久;一歲時,可能增加到三十分鐘左右。但若是父母能夠參與嬰兒的遊戲,則時間將會加倍。 

  父母的參與之所以有助於延長嬰兒的注意力,主要是因為父母易於掌握孩子的情緒,並據以改變遊戲的進行方式;所以母親和嬰兒一起玩時,會讓孩子感受到玩具的變化性而倍受吸引。 

睡飽喝足來點訓練 
  進行注意力訓練,先要選定適合的時機,通常是孩子睡飽喝足時,再以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刺激他。 

  此外,宜採用漸進的方式,先以嬰兒已熟悉的事物吸引他,再逐漸加入他所不熟悉的東西,以吸引他的注意力。 

  例如︰先拿一個紅色的球給孩子玩,等他玩夠了以後,再拿一個圓的紅色氣球給他,讓嬰兒先察覺出兩者大小的差異;之後,再拿另一個不同顏色但同樣大小的氣球給他,讓他的注意力移轉在顏色上。 

讓孩子自己決定 
  訓練嬰兒時,千萬不要過度刺激或過於勉強。孩子若表現的十分安靜而穩定,表示他對活動感到興趣,也能夠集中注意力;反之,當您發現孩子不安的扭動身體、看別的地方,甚至哭叫時,就表示該停止了。最重要的是︰讓孩子自己來決定什麼才是他所需要的。 

冰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