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YouTube網站上,只要打入iPad baby或是iPhone baby關鍵字,你會發現全球有許多爸媽,已大膽地把這些「大人的玩具」納入育兒生活中。比如:用iPad持續播放圖像,放在嬰兒床上給初生嬰兒作視力刺激。然而,全球專家仍在持續追蹤研究這波觸控螢幕平台,對幼兒發展與學習等各面向的長期影響,在尚未有具體成果的當下,信誼學前教育雜誌特別邀請小兒眼科醫師、兒童發展專家和媒體專家,針對螢幕育兒提出提醒。
當心視功能的發展與近視問題
三軍總醫院小兒眼科與皓明眼科的陳柏良醫師表示,嬰兒在4~6個月時是產生立體感的時機,必須從抓握練習中發展出3D視知覺、小肌肉運用與感覺統合能力,透過與實體的反覆互動,孩子了解了要使多少力才不會捏碎物品,舉多高才能抓住物件。如果孩子只在2D螢幕上互動,雖然可輕易地把物件在面板上移動,但對其他發展可能造成影響。
此外,孩子需要感官刺激,但必須是適度的,也不能長期使用。像智慧型手機除了有電磁波的問題,由於華人先天在基因上就比白人更容易近視,而且從臨床上來看,只要用眼時符合「字太小、看太近、看太久、光線太暗」這任一條件,就容易近視。因此,陳柏良醫師建議不要讓嬰幼兒太早使用這類介面,才能避開對視力的影響。
避開螢幕遊戲當獎勵的反效果
很多爸媽會因為孩子喜歡玩手機或平板電腦遊戲,便投其所好,把這類遊戲當作給孩子的獎勵。特別是出門在外時,爸媽很容易為了趕時間或是省事,而把媒體遊戲當作交換條件,比如:如果孩子把飯吃完,就讓孩子玩一場Game。
針對這類父母,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老師特別提出警告,因為獎勵品通常是對孩子的身心有益而無害的,但過度使用這類可攜式的電子類遊戲其實有其負面影響。爸媽這樣的行為,等於讓孩子誤以為玩這類Game是「非常值得讚賞的正面行為」,這樣一來只會突顯玩電子遊戲的特殊性,讓孩子一有機會更想「黏」著螢幕。
小心電子保母剝奪人際互動
當你家孩子一哭鬧或喊無聊時,你常會將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遞給他們嗎?陳富美老師提醒爸媽,如果讓孩子一上車或者一到餐廳,就習慣跟爸媽伸手要「電子保母」把玩,眼睛直盯著螢幕的孩子,可能會因此剝奪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,與人溝通的意願和能力會愈來愈弱,這對於正在發展人際能力的小小孩,等於開了倒車。
陳富美老師認為,螢幕玩具偶爾出現是能夠接受的,但絕對不能濫用,也不能變成打發幼兒的零碎時間唯一的選項。此外,如果讓孩子在用餐時同時可玩螢幕玩具,孩子不僅無法專心吃飯,一旦養成了孩子邊玩邊吃的習慣,「親子拉距戰」將會每天上演。
當心過度刺激引起專注力問題
螢幕本身是中性的平台,但放在這個平台上與孩子互動的內容與互動的時間,卻會決定產生正向或負向的結果。當免費的卡通和五花八門的遊戲可下載到手機和平板電腦上,很多爸媽在忙碌或長程旅行的車上,會讓孩子一部影片接著一部看,一個遊戲接著一個玩。
華盛頓大學兒童健康中心主任與小兒科醫生Dr. Christakis從長期追蹤的研究數據中,發現3歲前的孩子,平均每看1小時電視,7歲時無法專心的可能性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了約10%,如果一天看2個小時電視則高出了20%。他指出,坊間有些標榜為嬰幼兒製作的內容,會透過快速變動的影像以吸引嬰幼兒,但這種刺激,其實是不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。若嬰幼兒常接觸過度刺激,生活中的真實刺激就無法引起寶寶的注意。因此,他建議2歲前,最好不要讓幼兒接觸不適宜的螢幕內容。